【高质量发展这五年】非凡“十四五” 美丽新宁夏迈出新步伐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努力打造百万吨级氨纶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对位芳纶生产基地,为“中国氨纶谷”建设注入新动能。图为宁东基地晓星(宁夏)有限公司氨纶生产车间。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供图
“十四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精耕细作、攻坚克难,有力有效应对多重压力考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宁夏“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7项指标提前完成,经济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5项指标符合预期,306项战略任务全面落地,137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六个全面跃升”。“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5.8%,增速跃居全国“第一方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5.61万元增加到7.55万元,突破1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振兴:现代化产业体系筋骨更强健
大力推进产业振兴,加快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优势产业挺起“顶梁柱”,建成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农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百亿级产业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为西部首个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三,现代煤化工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大数据算力、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百花齐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8.6%,稀有金属材料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一,钽丝市场占有量居世界第一,芳纶产能居全国第一,综合算力指数位列全国前十。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技改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达到55%,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提高到56.8,居西北第一,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
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引擎更强劲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持续加强研发投入,R&D经费年均增长11.6%,投入强度增幅居西部第四,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迈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精准育主体,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298家,分别增长1.4倍和3.7倍,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蓬勃成势。注重搭平台,新建宁夏高等研究院、六盘山和贺兰山两个实验室、宁夏上海科创中心和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实现高能级创新平台从无到有的突破。全力聚人才,实施“才聚宁夏1134行动”,引进区外人才超1万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加速促转化,攻克煤基特种燃料、高端乳制品加工等关键技术,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变成生产力。全国首套特大型风电轴承等国之重器国际领先,CR450动车组用上宁夏造枕梁,长征火箭用上宁夏煤制油。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画卷更秀美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山川发展互补互促,搭建起纵贯五级、覆盖全域的“1+1+9”区域经济布局,银川市“一主”、沿黄城市群“一带”、固原市“一副”协同发展,县域经济撑起“半壁江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2%。基础设施越织越密,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银西高铁、中兰高铁、银昆高速、乌玛高速等相继通车,“四好农村路”助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供水工程区域互通、城乡连通,光纤网络、5G网络全域覆盖,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城乡面貌同步蝶变,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县城补短强基工程,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和村庄优化布局,累计建成35个特色小镇、200个美丽宜居村庄。农业根基筑牢夯实,高标准农田规模突破1100万亩,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二连丰”,牢牢端稳了宁夏的“米袋子”、丰盛了群众的“菜篮子”。
生态焕新:生态保护屏障更牢固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一河三山”生态环境基准线,不断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减污攻坚持续发力,确保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0%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优,4项主要污染物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宁夏污染防治攻坚战荣获国家污染防治考核“三连优”。扩绿增绿成效显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1.55%、56.8%,水土保持率达到77.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用能更加清洁高效,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占比达到60%,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工程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产送电,闽宁镇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率先实现24小时100%绿电供应,宁夏已由过去的煤炭基地蜕变为现在的绿电先锋,每用3度电就有1度绿电。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3%。“宁夏蓝”“贺兰晴”“六盘绿”已经成为宁夏靓丽的生态名片。
改革开放:发展空间更开阔
改革开放深度全面跃升。坚持改革与开放协同发力,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全面深化改革增动能,“六权”改革、“四水四定”试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25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成效显著,市场主体超84万户,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35%历史最低,民营经济扛起“半边天”。持续扩大开放聚资源,中阿博览会、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影响力持续扩大,重点外贸企业从65家扩大到260家,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9.8%,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在宁设立实体机构,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地宁夏,对外合作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宁夏正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迈进。
民生福祉:群众生活幸福底色更鲜亮
民生幸福指数全面跃升。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投资于人、服务于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自治区每年将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高标准办成近180件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城乡收入比从2.57缩小至2.34,个人养老金实现“五连增”,两次提高低保标准,三次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建成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两个国家级示范区,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扩容下沉、提质增效,率先在全国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跨省“一站式”结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改造老旧小区、抗震宜居农房等惠及25.2万户,文体活动随处可享,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各民族团结进步、亲如一家。
“塞”上扬帆、“宁”创辉煌。展望“十五五”,宁夏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阔步前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
责任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