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策划 正文

【高质量发展这五年】激情跨越

——宁夏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0期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发布时间: 2025-10-19 | 打印 | 字号:TT

ScreenShot_2025-10-19_100605_928.png

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精准操作设备。 闫院平/摄

  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了宁夏平原,孕育出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进程中,黄河两岸再次焕发澎湃的生机与活力。

  “十四五”以来,宁夏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百亿级产业链无缝对接,大数据算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集群 “新”潮澎湃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搭载卫星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由煤炭转化而来的煤基航天煤油,作为主动力燃料在长征十二号火箭首次使用,这是我国航天燃料从依赖传统石油资源转向煤炭清洁利用的重大突破。

  这场动力革命的源头,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这里,坐落着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煤制油工程。走进项目厂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九个大字格外醒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基航天煤油课题负责人宋迪介绍,煤制油产品是研制新型火箭发动机燃料的理想原料,其中的关键组分链烷烃含量高、比冲性能好、推进力强的优势对煤基航天煤油的成功研制起到关键作用。

  从深埋地下的煤炭到遨游太空的燃料,煤制油技术的研发历经10余年攻克37项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现代煤化工强链补链延链,一批以技术创新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项目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应运而生。

  作为自治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单一油品向多元化高端产品转变,初步形成5大类、21种产品集群,带动产业链上30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占宁夏煤炭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吨煤转化成油的价值提升7倍。

  这里还有跨界融合的“延链”,碳捕获技术横跨煤化工、油气与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正在成形。2023年5月,总投资102亿元的宁夏300万吨/年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全面开工建设。CCUS是通过分离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并进行封存或循环利用的技术,收集的碳被广泛运用到食品加工、离岸驱油及化工领域,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水分足、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碳汇方式抵消碳排放,宁夏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更适宜采用技术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碳减排处负责人介绍,“宁夏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建成投产降碳效能相当于每年植树近2700万棵、停开经济型轿车近180万辆。”

  2025年宁夏现代煤化工总产能达3000万吨,2000亿级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中控室,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勾勒出产业集群的脉络:煤制油项目产生的副产品石脑油,被输送到烯烃装置生产乙烯;烯烃装置产生的废催化剂,经回收处理后提炼稀有金属;各个装置产生的高温蒸汽,统一接入热力管网供全基地使用;整个园区的工业废水实现了闭环循环利用,成为国家首个污废水零排放园区。

  从黑色煤炭到绿色产业,众多“链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宁夏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

ScreenShot_2025-10-19_100813_709.png

国能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抓紧技术研发。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供图

  材料革新 重塑未来

  煤,可以变为“一滴油”,还能化作“一根丝”。

  走进被称为“中国氨纶谷”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记者在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看到,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上,机械臂正以优雅的弧线轨迹舞动,高速运转的卷绕机飞快缠绕着白色丝线。

  “这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白色丝线是氨纶,宁东有比较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生产氨纶近95%的原料都能找到,所以在这里投资建厂生产成本相对低。”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睿告诉记者。

  氨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广泛应用于高端纺织产品、航空工业、信息技术、安全防护等领域。但很少有人知道,氨纶丝最上游的原料就是煤炭。从煤到煤化工,再从煤化工到精细化工,煤炭由“黑”变“白”的过程其“身价”也增长了数倍。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依托现代煤化工产业基础,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吸引了国内外多家氨纶产业上下游头部企业。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年产8000吨特种纤维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塔吊繁忙,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在各个作业面有序忙碌,主体结构已初具规模。

  “这是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今年6月28日开工,预计11月底主体建筑封顶。”中石化仪征化纤新材料(宁夏)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云虎介绍,年产8000吨特种纤维项目总投资17.2亿元,涵盖4000吨/年对位芳纶和4000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装置及配套设施,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光纤电缆、汽车工业、防弹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

  氢,是目前已知最轻的元素,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同质量下1克氢气提供的能量相当于汽油的3倍、煤炭的5倍。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氢能被广泛应用于远洋氢能运输、机车载氢、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而制约氢能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氢能的安全储存和运输。

  “氢能传统储存方式都是用球罐储存,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气态氢转化为液态氢,提高安全性和储存密度,解决了氢能安全存储运输的‘卡脖子’问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海望(宁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昌勃告诉记者。2024年,海望(宁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先期开展了有机液体储氢项目中试,目前已落地建厂并即将投料生产,创下“三个月落地、一年内中试成功”的“宁东速度”。

  新型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誉为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任何新型材料的更新换代,都必须以该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前提。宁夏中晶新材料有限公司曾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半导体硅材料加工技术,公司通过与浙江大学团队联合攻克关键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企业的技术垄断;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稀有金属材料领域的研发生产,“十四五”期间创新开发新产品多达50多种,超60%的新技术实现了成果转化,走在了世界前列;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的建成,通过“项目引进—中试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服务,成功引进并孵化中试项目22个,完成科技研发投资2.2亿元,撬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5.3亿元,吸引30余家国内一流高校院所深度参与,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宁夏的新型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重点打造光伏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特色精细化工材料5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宁夏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追风逐日 绿能奔涌

  2025年10月8日0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宁电入湘”工程)结束了168小时试运行并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宁电入湘”工程跨黄河、越长江,纵横6个省区,奏响了跨越千里的能源交响曲。

  2023年6月,“宁电入湘”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工程起于中卫市中宁换流站,途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止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换流站,线路全长1616公里,总投资281亿元。这是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外送大通道,也是继“宁电入鲁”“宁电入浙”之后,宁夏电力外送的第三条特高压通道。“宁电入湘”工程的建设将大幅提升宁夏新能源外送能力,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超60%。据测算,该工程每年将为湖南增加约六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能满足300万普通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同时降低碳排放1600多万吨。

  “中宁换流站是‘宁电入湘’工程的关键节点,相当于一个巨大电力能量的汇集站和交换站,换流站将周边的绿电汇聚起来,经过升压后直达湖南,大幅提升了宁夏新能源跨区消纳能力。”国网±800kV特高压中宁换流站站长丁宁说。

  沿着中宁换流站向西行进,公路两侧的沙漠边缘地带,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高耸的风电塔筒拔地而起,白色风叶随风缓缓转动,光伏板下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已扎根,昔日的不毛之地已被茵茵绿毯替代。这是“宁电入湘”工程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公司率先挺进腾格里沙漠,吹响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号角,扎设草方格、种植抗旱植物、架设光伏板……3年多时间完成了8万亩、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立体化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

  宁夏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光伏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1500小时,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2000小时。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担当起清洁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的“排头兵”,将绿电打造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到宁东现代煤化工产业绿电园区,由宁东绿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80亿元、总装机612万千瓦的绿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一期164万千瓦的绿电项目已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绿电98亿度,相当于112万千瓦火电厂全年发电量,可直接满足宁东能源化工基地15%的煤化工生产企业用电需求。项目全部建成后,可直供煤制烯烃、煤制油等核心装置,替代传统火电,从根本上解决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公司副总经理余军刚介绍:“项目面积大,人工巡检难度高,我们引入‘鹰眼+无人机’巡检系统,通过红外扫描每天对光伏板进行监测,确保绿电安全稳定供给。”

  “发得出、送不走、存不下”是制约绿能发展的瓶颈。为破解困局,新建新能源项目大部分配套建设了储能电站或制氢厂,当风光发电量超过电网需求时,将多余电量转化为可储存的电能和氢能,当风光不足发不出电时,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去,储能电站已成为宁夏新能源发展的“稳定器”。截至目前,宁夏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比重超过60%;储能装机容量同步突破600万千瓦。

  从腾格里沙漠的“蓝色海洋”到黄河岸边的绿电园区,宁夏逐“绿”聚链、向“新”而行,已形成“风—光—储”新能源一体化发展格局,勾勒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清晰图景。

  数字赋能 筑巢引凤

  数字经济时代,从人脸识别到快递外卖,从精准医疗到智能车间,几乎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市,干燥的气候与充沛的绿电资源,为算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内,近2万个标准机架昼夜运转,为全国互联网巨头提供数据服务;世界云计算龙头企业亚马逊中卫云计算中心,已上线的5000架机架为特斯拉中国、三星、小米等企业提供海量存储和大数据计算服务……中卫数据中心已成为全国十大算力集群中智算规模排名第三的核心节点。

  中卫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双中心”(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城市,抢抓国家“东数西算”重大机遇,以重大项目推动数字产业从“算力存储”向“算力服务”升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先后制定《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宁夏枢纽建设方案》《关于支持中卫大数据产业中心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18条”“宁夏枢纽建设32条”等政策措施,给予每年1亿元的资金支持,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质效等方面保障中卫数据中心集群高质量发展。

  走进中卫市工业园区的中卫云基地,数栋现代化数据机房整齐排列,机房内24小时运转的服务器正处理着海量数据;正在新建的项目基地,塔吊林立、机声隆隆,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数字加速度”。

  “项目分阶段推进,首阶段规划建设4栋算力中心、4栋动力中心、1栋运维楼及配套变电站等,算力中心楼正在封顶,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基建,2026年实现部分机柜投用。”中金数据中卫零碳算力产业基地项目基地建设负责人程可介绍说,“作为中卫大数据产业集群的‘重量级’项目,中金数据集团中卫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依托中卫绿电直供优势,设计采用‘自然风冷+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打造零碳算力产业基地。”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00亿元,占地面积2266亩,项目分3期完成。建成后将安装标准机架82万架,IT负荷约2050MW,规模位居全国单体数据中心前列,将重点承接东部金融、医疗等领域的高等级算力需求,预计年处理数据量超5000PB。

  在中国广电宁夏中卫数据中心机房,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一台台服务器正在高速运转,来自天南地北的数据在此汇聚、储存、流动和交互。“整体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建设8栋数据中心楼。项目一期部署有8台千瓦机柜已点亮运营,项目二期已开工,建设4栋数据中心楼及配套室外柴发机组、1栋综合楼及配套设施、1座110kV变电站。”中国广电宁夏中卫数据中心技术运维部经理赵旭升告诉记者。

  截至2025年6月,宁夏已建成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9个,在建数据中心项目27个,标准机架数达到14.2万架,部署智算卡11.6万张,为4000余家企业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

  黄河奔涌不息,产业迭代不止。在宁夏这片沃土上,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个项目落地、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映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责任编辑:李永红


>>><<<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