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这五年】创新为引 绿色为底 品质为基
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污水零排放技改项目实现污水100%回收利用。图为工作人员检查微滤装置设备运行状态。 韩春波/摄
从传统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到“宁字号”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提升,宁夏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日前,记者跟随自治区“奋力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集中采访团,深入五市十县(区),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实地探访宁夏在技术革新、绿色低碳、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技术攻坚,创新驱动产业跃升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1000公斤级工业蓝宝石晶体,在近4个月的生产周期中,温度、压力等参数不能有丝毫偏差。这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工业蓝宝石单晶体。全球能稳定生产如此大尺寸晶体的企业,目前只有我们公司。”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通银厦)副总经理段斌斌介绍。
工业蓝宝石是一种拥有高强度、高透光性和优异化学稳定性的晶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消费电子、航空航天、光学应用等领域。2014年以前,横切面超过300毫米的晶片完全依赖进口。天通银厦围绕工艺、设备等核心难题展开攻关,突破传统工艺A向晶体切割受限、横切面积小的技术壁垒,研发出C向可多角度切割晶体,大幅提升材料利用率和成品尺寸,不仅实现了400公斤级C向晶体的量产,更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的1000公斤级、横切面超过600毫米的C向晶体,纯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彻底改变了该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格局,让中国在工业蓝宝石领域牢牢掌握了话语权。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国产化替代,再到领跑全球,天通银厦用10年时间破解工业蓝宝石的“生长密码”。如今,该公司已构建“原料合成—晶体生长—晶片切割—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年产能达4700吨晶体、1000万片晶片,带动银川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
突破离不开政策“沃土”的滋养。今年1月,宁夏发布了《自治区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一核”“两廊”“五板块”产业布局,对五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谋向定位。在行动方案的指引下,一方面认定25家新材料“链主”企业,带动2600家上链企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数字赋能新材料产业,推动产业向“智能+高端”升级。天通银厦的10年“晶”进之路正是工业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绿色智造,协同推进低碳转型
在突破高端材料难题的同时,宁夏抢抓2024年国家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机遇,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征集建立《设备供应商和产品名单》《设备更新需求清单》,通过双向推送实现供需“双向奔赴”。
借着产业政策东风,青铜峡铝业分公司已运行20余年的200千安培、350千安培电解系列落后产能迎来节能改造机遇。目前,通过电解槽“以大代小”升级改造项目,采用当前最先进的预焙阳极电解槽及配套技术,正加快建设600千安培电解系列,投产后年产能达42万吨。“新项目建成后,铝液综合交流电耗将从13445千瓦时/吨降至12960千瓦时/吨,每年可避免数亿元的惩罚性电费,实现安全、质量、效能全面提升。”分公司副总经理陆志华说。
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河滨工业园的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今年4月投用后的污水零排放技改项目,让企业彻底告别工业废水处理难题。“过去产生的工业废水都要进入市政管网,交钱请人处理,现在我们采用全球最先进的膜法处理技术,通过有机、无机、含汞废水处理装置,不仅实现了污水100%回收利用,每年节水105万吨,还能回收氯化钠、硫酸钠等工业盐3320吨,让公司顺利完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郭吉指着新投用的污水处理装置告诉记者。创新工艺设计,做足废水再利用文章,构建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实现年节电85万度,水耗下降23%。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一份关于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收的宁夏答卷。
宁夏坤辉气化有限公司利用电石炉尾气生产合成氨让废气变废为宝,宁夏富杨食品有限公司依托技改创新建成自治区绿色乳制品生产数字化车间,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外先进亚麻纺纱工艺技术推动亚麻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宁夏企业走上了转型之路。截至目前,全区设备更新8414台(套),其中今年更新4323台(套),淘汰落后设备2952台(套),完成设备工器具投资102亿元。预计到今年底,将更新设备1万台(套)以上,推动规上企业节能绿色装备应用全覆盖。
特色农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宁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科技赋能特色农业,推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
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以全域耕地整治为抓手,逐步推进6.28万亩耕地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三年规划,目前已建成2.93万亩,走出垦地融合发展新路。“过去大水漫灌费人费时还费力,现在全改为精准滴灌,我一个人用手机就能完成。”贺兰山农牧场四号泵站工作人员严佳文滑动着手机向记者展示,“哪块地缺水、缺肥,灌溉的流速、流量等数据,在‘三生智慧云平台’(三生指生产、生活、生态)上都显示得清清楚楚,能让每一滴水、每一斤肥都用在‘刀刃’上。”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化管理,贺兰山农牧场实现了“三增三省”(增地5%以上、增产10%以上、增效15%以上,省水50%以上、省肥40%以上、省工60%以上)的现代农业转型,今年还扩种效益更高的甜糯玉米2000亩、制种玉米1300亩,产品远销北京、广东、浙江等地。
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沙地生金的生态富民之路。“几年前这里还全是沙地,现在却成了我们的致富地。”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农公司)副总经理余吉忠说。庙庙湖村原本是移民村,针对部分妇女及其他劳动力文化技能受限、需就近务工的实际,华泰农公司运用“玉米改良+有机肥”土壤修复技术,将昔日的沙地改造为占地50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设施大棚138座,年产值达4200万元。“品质好才有好市场。我们基地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每批瓜果蔬菜出棚前必须经过第三方两次农残和重金属检测,合格后产品才能直供上海叮咚买菜、广州山姆、深圳盒马等高端商超,因此我们构建了‘从田间到超市’的全链条品控体系。”余吉忠说。
在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神林乡供港蔬菜基地,菜农们正用右手拇指套着的小刀片,娴熟地将一棵棵鲜嫩的菜心割下……秉持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理念,基地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既确保菜心品质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标准,又实现一年三茬的高效种植,年产量达5625吨,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今,宁夏已成为绿色、安全、优质的设施蔬菜产业集聚区。今年上半年,宁夏冷凉蔬菜面积同比增长3.2%,蔬菜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6.5%。
六盘山下、黄河两岸,宁夏正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绿色低碳为发展导向、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以奋斗之姿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书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胡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