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文字头条 正文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的澎湃乐章

——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活动行走河南见闻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6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3-04-10 | 打印 | 字号:TT

黄河郑州段上并立的三座跨河大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张友豪 摄.jpg

黄河郑州段上并立的三座跨河大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张友豪/摄

  奋进新征程,激情著华章。3月20日—23日,由中国期刊协会指导、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河南《党的生活》杂志社承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年会暨“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活动在郑州市举行。130余名党刊记者一路走一路看,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中原大地的千帆竞发、日新月异,感受母亲河的汹涌澎湃、壮阔博大,在行走河南中触摸历史、感知文化、滋养精神,读懂厚重的中国。

  加强保护治理 打造幸福之河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东流入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毛泽东主席曾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站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可以看到不远处并立着三座跨河大桥。历经百年风雨,这些大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见证了河南人民为治水兴水而奋斗不息的历史。

  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灾害频繁,极难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们开展了大规模黄河治理保护工作。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指引下,河南不断推进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优美水环境,全面提升黄河水安全保障能力。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河南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统筹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出台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加速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建设,开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黄河治理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河南省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了25个重点涉水行业减排措施技术指南,并在流域内率先完成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除“四乱”陈年积弊,高效推进“百千万”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试点工程,以“四水同治”协同推进黄河流域治理。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作为黄河下游的起始点,郑州河势变化多端,具有“宽、浅、散、乱、悬”的特点,同时,郑州还是绵延数百千米、号称“水上长城”的黄河大堤的起点,是黄河治理的窗口。近年来,郑州黄河堤防进行了4次大规模加高加固和标准化堤防建设,对11处险工和754道坝、垛、护岸进行了石化整治,新修控导工程12处和坝、垛409道,极大增强了抗洪能力,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河南省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建设幸福河上持续发力。采用“生态优先、轴带展开、城河共生、节点支撑”的设计理念和“两脉三带三节点”的布局规划,以黄河大堤为支撑线,修复保护沿河湿地,治理周边滩区生态,打造“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高品质休闲生态系统景观。如今,黄河生态廊道已然成为保护沿黄群众的“幸福屏障”,为中原大地增添了一抹浓重的“黄河绿”。

  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中,河南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水资源、构建良好水生态、打造优美水环境,一条水沙协调的“安澜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河”、造福中原儿女的“幸福河”正奔流不息,创造新的辉煌。

10万林县开山者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10年,在太行山腰上凿出了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  闫院平 摄.jpg

10万林县开山者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10年,在太行山腰上凿出了1520公里长的红旗渠。  闫院平/摄

  传承千年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河南,厚重得像一本史书。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河南省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四。中华文明奠基之作《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典籍完成于此,儒、墨、道、法、兵、农等诸家代表人物大多出生和活动于此,中国古代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器物制造等领域皆在这里发展……

  如今,积淀在河南大地上的华夏文明,正以遗址、文化项目、景区等数十类载体的形式延展,成为河南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可同时容纳1万名观众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主要以情景剧方式演绎黄河文明和河南的悠久历史文化,其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1座地坑院、21个剧场等场景,构成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除了幻城剧场、李家村剧场、火车站剧场3个主剧场外,还有10多个微剧场、情景戏剧空间,每天有近千名演职人员、总计700分钟的不重复演出。演出内容从绘画、音乐、服装、诗词歌赋到农业文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艺术的创作,都在向世人传递着河南文化的魅力。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为基调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着眼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加速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在距今3300年前的时候,商王朝第二十任国王盘庚将都城迁到这里,逐渐发展繁荣。后来,周武王伐纣灭商的那把火,把殷都烧成了殷墟。黄土之下,承载的是中国的历史厚度。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中国最早的车马坑遗迹、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葬、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殷墟文化具有都城、文字、青铜器三大要素,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

  在殷墟博物馆,大量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与兽骨在展柜里静默,上面记载了殷商王室的占卜、祭祀、征伐、田猎,以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气候、收成、病患、生育等。它们虽然无言,但却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足以支撑起每个中国人满满的文化自信。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深情地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多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对殷墟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现今的安阳市,用最大的诚意表达着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建起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甲骨文及古文字传承创新区;打造“中华字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以殷墟为主题的文旅推介、学术交流活动频频走出河南、远赴海内外……曾经的废墟,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华文明,正走向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赓续精神谱系 凝聚奋进力量

  在太行山东麓,一抹流动的“蓝”缠绕其间。这条“蓝色飘带”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工程量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这是关于红旗渠最直观的描述,周恩来总理曾称它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1960年2月,伴随着一声声开山炮响,10万林县开山者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山腰生生凿出了支斗渠共1520公里长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人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千年苦难史。60多年间,渠水滚滚流过、不曾停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成为林州市(原林县)永不褪色的精神引领,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2021年,在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均出自河南,大别山精神则出自以河南信阳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林州不断演绎着红色源流与传承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外出发展建筑业、9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建设,林州人民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创业四部曲,拼出了今日清水到处流、生活日日好的幸福光景,昔日的贫困山区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

  位于林州市郊的红旗渠干部学院,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学员在这里接受红旗渠精神的熏陶,将红旗渠精神浸润至全国各行各业、各条火热战线。

  林州也是“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家乡。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县工作期间,曾两次带领东山县干部到家乡参观红旗渠,决心以红旗渠精神把风沙肆虐的荒凉海岛变成东海绿洲。在他的带领下,东山建成红旗水库,在141公里长的海岸线上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制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唯有发展,才是对精神最好的传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林州市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以讲好红旗渠故事为主线,促进林州市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发了10多条红色精神研学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加速凝聚起以红色旅游为底色、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强势动能。

  近年来,林州市还组建了红旗渠集团,注册“红旗渠”商标,涵盖文化、建筑、商贸等多个行业,形成强大的品牌体系。经不完全评估,红旗渠精神品牌价值超过260亿元。这不仅是对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声炮响,一种精神;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梦想,一种力量。历史造就了红旗渠精神,时代需要红旗渠精神。在这面精神旗帜的引领、号召下,亿万中国人民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踏歌而行!

  责任编辑:李永红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