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文字头条 正文

千里沃野绘丰景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8期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吴 鹏 发布时间: 2023-05-12 | 打印 | 字号:TT

平罗县高标准农田让百姓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jpg

  平罗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百姓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盐池县马儿庄村高效节水灌溉配肥溶肥控制室  闫院平 摄.jpg

盐池县马儿庄村高效节水灌溉配肥溶肥控制室  闫院平/摄

  四月的塞上大地生机盎然,绿意浓浓。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连片成块,一道道排灌渠首尾相连,一垄垄幼苗破土而出……处处孕育着丰产丰收的希望。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饭历来是人民群众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宁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良种繁育种植,推广机械化耕作,提高粮食稳产增产,牢牢守住1753.83万亩耕地红线,确保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建良田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初夏的彭阳县金鸡坪梯田,漫山遍野的山花姹紫嫣红,竞相争艳。从高空俯瞰,层层梯田宛如一条条彩带缠绕在绵延起伏的山间,勾画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里曾经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因缺水陡坡地亩产粮不足百斤,广种薄收。为了生存和发展,勤劳智慧的彭阳人民一锹一锹、一代一代,通过改坡造地、修建梯田、建设淤地坝、封育造林等一系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让荒山秃岭变为千山一碧,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粮食亩产量倍增。目前,彭阳县旱作梯田面积达70多万亩,成为彭阳县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田。

  得益于黄河水的润泽,宁夏平原的农业生产有着更为便利的灌溉条件。在平罗县头闸镇东通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型机械驰骋在数百亩的连片农田里,整齐划一的机耕道分布在每块被平整的田地里,重整之后的排灌渠道均匀分布在农田两侧,农民梦寐以求的“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变成了现实。

  平罗县有耕地面积120万亩,是宁夏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平罗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平均每年6万亩的速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4万亩。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使得田地更加平整,灌溉更加有效节水,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更为适应。这只是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宁夏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打造全国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国家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自治区党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刘超告诉记者。

育良种 牢牢端住“中国饭碗”

  秋冬,他们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春天,他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将希望的种子撒向祖国大地。为了培育高品质的种子,每年秋冬季节,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们来到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开始农作物育种。

  海南岛南繁基地,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育种天堂”。这里地处热带,常年高温,在别处只能种一季到两季的作物,南繁基地能种两到三季。平罗县种子小镇的宁夏泰金种业公司董事长裴卓强,为了培育出适合宁夏气候环境的高产量蔬菜种子,像候鸟一样常年奔波在海南和宁夏两地,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打出了平罗县制种的“金字招牌”,制种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他说:“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很艰辛的。一个国内外畅销的好品种,优中选优的过程少则5年,多则10年。目前,我们采用国内一流的分子标记技术,在分子实验室通过检测一片叶子,就可以准确掌握种子基因的优势劣势,把这一过程缩短到3至5年,加速了农业科技的转化应用。”

  走进青铜峡市瞿靖镇蒯桥村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寸寸新绿给平整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披上了绿装。黄河沿岸肥沃的土地、独有的光热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青铜峡市成为全国玉米制种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国内众多制种龙头企业落户到这里。开创杂交玉米高产之路的中国玉米种子领军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自2021年进驻青铜峡市后,更是引领和推动了玉米制种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市现有14家制种企业约9万亩制种基地。宁夏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志宁告诉记者:“种子是粮食的芯片,我们的智能化数字平台可实现玉米制种的全程监管,从田间种植到成品销售,我们生产的每一粒种子都可溯源,从源头上确保了种子的品质和安全。”

  海原县南华山海拔2000多米的曹洼乡老虎村,人烟稀少,空气清新,天然的防疫屏障成为种牛繁育的绝佳基地。2022年,自治区围绕“六特”产业总体布局,着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但因宁夏没有种牛繁育基地,大多数肉牛养殖企业和农户只能从外地引进胚胎和品种。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宁夏海原县将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及科研人员引进来,在海原县南华山建立了全区唯一的良种牛繁育中心,保障了全区肉牛、奶牛品种改良和产业发展。

  小小的一粒种子,在这片黄土地不断创造着奇迹,让更多老百姓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也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

强科技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走进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现代化农业生态灌区,工作人员在高效节水测控一体自动化示范区调度室为记者现场演示了智能操控流程。一整面墙体的显示大屏上,田间的温度、湿度、气象、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监测,一目了然,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可选择播种、施肥、浇水的精准时间,智能化程度让人惊叹!

  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关尚锋自豪地说:“这套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还可通过手机端操控,轻松实现村里上万亩农田的精细化灌溉管理。最大的变化就是节水,以前用大水漫灌1亩地需要100至120方水,用滴灌1亩地只需40至50方水,粮食产量由过去的每亩1000斤增长到现在的1600斤。”

  地处宁夏中部的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为了让20多万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一改昔日种植传统农作物的老办法,引导群众走上了产业转型、绿色增收的新路子,黄花菜、葡萄酒、肉牛等特色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七组村民吴爱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上千亩良田,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自从有了连片土地,从种植、除草、打药、灌溉到收割,农业生产全程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在当地农技中心的指导下,去年他又开始尝试玉米复合套种,亩产粮食翻了一番。

 常平仓 全力以赴保供保畅

  在中央储备粮银川直属库,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就可以线上进入粮仓查看,随时了解仓容、储量等储粮情况,科学把控收储数量、入储品质和存储环境、腾仓轮换。智能化管理保障了粮库总体安全和粮食安全。

  贺兰县在今年第一季度联合监督检查过程中,重点围绕应急成品粮油储备数量、储存安全、价格监管、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对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当场指正,并要求立即整改。贺兰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我们将用好、用活粮食流通领域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强化对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化监督管理,确保市场经营秩序良好,粮油质量达标,群众食用放心。”

  近年来,宁夏全力以赴保供保畅,及时组建工作专班,高效协调解决疫情导致的蔬菜外销、生鲜乳外运、畜禽调运、饲草料供应受阻等问题。通过建立每日价格监测报告机制,密切监测6大类43种农畜产品供应价格及供应数量,有力保障了市场供应量足价稳。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区累计审核办理粮食蔬菜保供车辆通行证4万件以上,运输量超过160万吨。

  2022年,宁夏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5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由10738元增加到15337元,年均增长9.3%;2023年,宁夏在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排名第5。一项项丰硕成果,一幅幅丰收图景,是宁夏人民端牢“中国饭碗”、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生动实践。在宁夏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下,高效节水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1122个科技示范基地和13个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陆续建成,必将夯实“塞上江南”粮仓。

  责任编辑:李永红

  (点击查看宁夏党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融合报道)

    万亩粮仓平地起

    精打细算的“马儿庄模式”




>>><<<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吴 鹏
【来源】:《共产党人》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