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精神文明 正文

守正创新 拓展深化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4期 作者:孟延军 发布时间: 2023-01-05 | 打印 | 字号:TT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是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宁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自2019年启动以来,各地牢牢把握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主题,紧紧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开展特色志愿服务、综合利用阵地资源、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重点任务,坚持试点先行、稳中求进、重在实践、改革创新,推动文明实践各项工作不断深化。目前,全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延伸建设文明实践基地、点、广场等1802个,成立各类文明实践服务队伍11307个,培育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1453个,累计开展活动近28万场,参与群众达345万人次,在坚定群众信仰信念、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工作统筹 拓展文明实践覆盖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文明实践工作要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不断扩大文明实践工作的覆盖范围。积极拓展深化。在继续延伸建设文明实践基地、点、广场的基础上,积极向基层党建、综治等网格、社会“两新”组织和红色教育基地拓展,建成覆盖广泛、共建共享的阵地网络。统筹资源力量。引导文明实践阵地贯通县级融媒体中心、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平台,整合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站)、“扫黄打非”工作站等设施,统筹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探索推动县域内、乡镇间、村社间文明实践资源共享互融。做好工作结合。发挥“宣讲+服务”优势,将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开展为民服务结合起来,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文化浸润。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结合起来,组织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行动、黄河保护修复和转型发展等重点任务。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各类创建中,引导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文明实践标准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文明实践工作也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组织化,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清单化”管理、“图表化”推进、“手册化”操作、“模板化”运行、“机制化”落实的工作模式。阵地建设标准化。精心选设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基地,推动形成县乡村纵向贯通、党政群部门协同联动的文明实践网格。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成立县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指导中心),采取增加编制、抽调人员、与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办公等灵活方式,实现中心实体化运行。管理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文明实践阵地“建管用育”全周期管理机制,重点做到阵地大门常开、理论宣讲常进、群众实事常办、志愿服务常有、文体活动常新、乡贤能人常驻、村民居民常到等“七常”。按照“成立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的程序,规范志愿服务流程,打造全链条工作闭环。综合运用“讲、帮、乐、树、行”工作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式服务。针对困难家庭、困难群众,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式服务;围绕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开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点单配送式服务。考核评价标准化。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测评中,增加开展文明实践的考核内容和赋分权重。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测评体系,设置理论普及、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具体指标,以可量化的方式开展考核评估。在组织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中预先设置好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做好预算执行,建立效果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事后回访等形式征集群众满意度,实现志愿服务可评估、可考核。

  创新形式内容 打造文明实践靓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服务内容,使之真正成为群众身边温润心灵、涵养情怀、培植信仰的精神家园。优化服务供给。采取网络征集、设立“心愿墙”、入户走访、聘请乡贤能人担任网格员定期反馈等形式,建立健全群众需求搜集机制,精准对接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扣准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把贴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送进百姓心坎。强化需求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义,融入贯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之中,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推动长效运行。精心做好工作内容向活动项目的转化,不断推出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孵化培育机制,骨干志愿者每人结对培训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按照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配备经费资源。加强志愿服务全程监测,了解意见建议,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发挥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统筹调度职能,对志愿服务作出制度性安排,做到年度有计划、月度有安排、周周有活动,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在乡、常下乡。深化品牌建设。突出特色优势,推广“兰花芬芳”“六盘山红色书院”“田间课堂”等品牌项目的做法,鼓励各地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好项目不断涌现出来,力争每一个阵地、每一支队伍都能打造出一个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加强扶持培育,精选效果好、口碑好的优质项目加以帮扶,指导志愿团队骨干和带头人提升项目策划、运营管理和宣传推广能力,壮大队伍规模,提升服务品质。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永红


>>><<<
【作者】:孟延军
【来源】:《共产党人》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