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朔方文苑 正文

高 干 梁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9期 作者:马慧娟 发布时间: 2020-10-18 | 打印 | 字号:TT

  编者按:《出路》是作家马慧娟新近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其家乡——大山深处的高干梁为背景,以主人公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叙述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迁,讴歌了西海固人民艰苦创业、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本刊将撷取部分片段予以刊发。本期刊发小说第一部分《高干梁》(题目为编者所加),以飨读者。


  当第一声鸡鸣的时候,高干梁也会跟着醒过来。一群搅和在一起的牛、驴、羊在人的呵斥和鞭子驱赶下,吵闹着、拥挤着穿过村子,带起一溜土尘奔涌,很快就淹没在阳山洼的灌木丛里。只听见牛铃铛叮叮当当地在阳山洼响起,整个山都活泛起来。要是在雨天,牛羊经过庄子里就会踩得稀泥乱溅,它们顺便也会把屎尿混合在稀泥里。太阳一晒,高干梁所有的气息里都混合着牛羊粪的味道。久了,人不嫌弃牛羊,牛羊也不嫌弃人,他们在各自的生活里,活成了对方的一部分。

  牛羊觅食去了,人也要为自己的嘴忙活。女人们揉着眼睛起床,挑着水桶去了水泉沟挑水。男人们要么去地里,要么去山上。睁开眼睛找不见父母的孩子也不惊慌,趴在窗台上用手把纸糊的窗户捅个洞,拿一只眼睛瞄着洞洞里被放大的世界。南湾的灌木丛里的野鸡脆生生地鸣叫着,高干梁人一天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对我而言,高干梁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但每一天似乎又都是一样的。看见的山是相同的,山上长着的草木是相同的,看见的人是相同的,穿衣打扮、面貌气色是相同的。相同的地方还有吃食:早晨是馒头,下午是面条,洋芋是一年到头都在吃的主菜,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烧着吃,切成条条吃、剁成块块吃、熘成丝丝吃。大部分时间里,洋芋的各种做法弥补了我们味觉上的单一。如果馋了,就把洋芋换一种做法,馋味就跟着洋芋去了胃里。天长日久,洋芋的各种味道融进血液,深入骨髓,此生都不能剥离。

  在用手指捅开的窗户纸洞洞里看着高干梁的时候,我无数次地想,外爷如果不来宁夏会怎么样?父亲如果不来高干梁会怎么样?母亲如果不嫁给父亲会怎么样?我是不是就不用出生在高干梁?至少我不会是高干梁人吧。那我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五岁的我时常是愤愤不平的,既抱怨我的外爷,也抱怨我的父母,更抱怨着高干梁。高干梁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清凉、秋天的野果和冬天的雪景并不能取悦我,我为不能去看外面的风景而郁郁寡欢。

  我们要想去高干梁以外的地方,就得翻过大咀山,再蹚过一条河顺着河道就到了华兴村。华兴村是个大村庄,分为五个小队,华兴一队、二队、三队、四队。按道理,高干梁就是华兴五队,但没有人这样称呼,直接就成了高干梁。而且,华兴村其他队有电,有电就有了电磨坊,还有电视。

  外爷家就有电视,外爷家的电视并不会轻易地打开,我们也不能时不时地去外爷家。偶尔碰上电视开着的时候,那些和我们生活完全不同的画面总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的东西不仅仅是电视,外爷家的沙发、一张木床、一把躺椅、一株结着酸葡萄的葡萄树,枕巾被套、鼓风机、冬天架的炉子、烧水的铝壶……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家没有的,也是高干梁任何一家都没有的。

  我在心里翻江倒海思虑,但我不说。我沉默地对待这些差距,心里对母亲的“抱怨”更多了。为什么我的其他姨姨们都嫁的是有铁饭碗的人,她就嫁给了父亲!如果母亲不嫁给父亲,是不是我就不用出生在高干梁?如果我不出生在高干梁,我是不是也会有表哥表姐那样得体的花衣服。

  我“抱怨”我的母亲并不代表我对我的父亲有什么意见,相反,我觉得我的父亲是最疼我的那个人。我对他的一生都充满着敬仰,我的很多处事原则都来自他的言传身教。

  父亲一直以为,只要勤劳,日子一定能过好。每天清晨,父亲习惯性地站在院子里先咳嗽几声,然后开始喊我的大哥、二哥、三哥起来干活。在我们家,每个人都不能闲着,闲着就要饿肚子。父亲像个耙子,把所有能过日子的东西都扒拉回来。母亲就是匣子,把父亲扒拉回来的东西都归置在一起,哪个时期该动用哪一部分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然,下一个时期的日子就会不好过。窘迫的生活把人逼成了预算专家和规划专家。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一个8口之家,在高干梁只有20亩地是远远不够的。种十亩麦子,种几亩洋芋,种点胡麻就再也没地了。但我们的生活中还需要莜麦、燕麦、洋麦,需要大豌豆、小豌豆和荞麦。地不够种就吃不饱肚子。吃不饱肚子这件事情在父亲那里是不允许发生的。

  靠山吃山,不仅仅是指吃山上的山货,还指可以在山上开荒。反正高干梁周围没别的,就山多。父亲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不吃闲饭。所以只要一有空闲,父亲就带着三个哥哥去开荒,找个稍微平一点的地方,砍掉灌木,挖掉树根,一把火一烧,一亩地就出来了。再花点力气,种点秋田,熟一下地,第三年就能种想种的庄稼。几年下来,家里的地多了,吃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煤油灯顶端的黑烟扭着身子摇曳着去了屋顶,反倒是那一簇火苗在黑夜里躲躲闪闪,在方圆一米的范围内照顾着每一个人的情绪。父亲在灯下说着“古今”(故事),我们瞪大眼睛看着父亲一张一合的嘴唇,一段段过往、一个个传奇从唇间呈现了出来,我们竖起耳朵听着,唯恐错过“古今”里的任何精彩故事。

  母亲是怎么嫁给父亲的始终是个谜,特别是我的母亲还是个识文断字的女子。五岁的我一脑袋瓜的疑惑,但这也不影响我在高干梁撒欢。趁母亲不注意,我就疯跑出去和我的小联手(伙伴)们玩。鞋子破了,衣服扯了,我还学会了骂人。忙碌的生活让母亲无暇顾及我,但并不代表她不管教我。又一次疯跑之后,我故意不回应喊我吃饭的母亲,并且还洋洋自得地给联手们炫耀。母亲来了,一脸平静,平静得让我觉得母亲接受了我的调皮捣蛋。但眼前的世界瞬间颠倒过来,我的头皮几乎擦着地面。我就在我的小联手们面前被母亲倒着提回了家。

  母亲不讲道理,直接用鞋底子招呼。我的屁股像被火烧了一样,又像在冬天滑雪时冻了一样,冰火两重天。直到母亲打得消了气,还是不给我讲道理,直接问,记住了没?我含着眼泪,吸着鼻子说记住了。是的,3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高干梁在我眼里颠倒起来的瞬间,仍然记得那顿打。

  我再也不跟着我的联手们疯玩了。母亲又一次去外爷家走亲戚的时候,给我带来了两个本子和两只铅笔,我被告知,要学写字了。母亲的字笔画很规整,如同她的做人一样,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母亲说,这是她拿两个鸡蛋换来的。那时在高干梁,鸡蛋是软货币,可以拿到华兴村的小卖部里换取任何日用品。我猜小卖部的老板看着母亲拿鸡蛋换本子铅笔时必然是诧异的,在高干梁,写字给谁看?

  没有人看,我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写着母亲布置的作业,从123到声母韵母,从人口手到加减计算。我的另一种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我开始悄悄对比,拼音拼出来的字和我方言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那时候的报纸是稀缺物品,但我们家有端铁饭碗的亲戚。大哥要结婚的时候,为了让房子里面洋气一点,就拿报纸把墙整个糊了。我趴在墙上,找我认识的字,蒙我能关联到一起的词。横着竖着的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像编织起来的网,我像一只粘连在网上的鱼,无力挣脱也不想挣脱。这张网把我指引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里充满着光明和希望。G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责任编辑:谢 斌


>>><<<
【作者】:马慧娟
【来源】:共产党人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