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朔方文苑 正文

山海之恋 黄河已沸腾 (中)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连载之十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2期 作者:何建明 发布时间: 2021-12-02 | 打印 | 字号:TT

  2020年7月3日,中宣部以云发布方式向全国宣布: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意义极其不同。一是时间上,二是人数上,三是“时代楷模”排序上,都意味深长。要知道,在这之前,中宣部共授予个人和集体正好是100个“时代楷模”。第101个给予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它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24年来一直关心和关注的这一对口扶贫模式将载入中国扶贫、脱贫史册。正如授予荣誉称号的新闻词中所写的:“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事实上,中央这次所授予荣誉的对象并非单指180余名福建赴宁的挂职干部和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队员和志愿者,也包括数以万计的像林小辉、严国圣、林水英、陈德启、黄添进等这样的闽宁企业家,正是因为他们24年来的不懈努力、无私奉献、奋力拼搏,才让宁夏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15元,宁夏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101”的排序,或许没有什么讲究,然而他、她和他们这些为创造“闽宁经验”而谱写诗篇的福建亲人——宁夏人这样称呼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是一批负有特殊使命的时代楷模,他们“真情奉献、久久为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

  “践行者”“奋斗者”“先行者”“探索者”——呵,“101”号的时代楷模,你们无愧于这样的荣誉和称号。是你们,以崇高和坚定的使命感,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一个伟大事业,一以贯之地坚持了24年,并丝毫不走样地为这一事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你们以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一棒接力一棒,直至最后的冲刺;你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毅力和智慧,成为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勇士,创造了无数奇迹;你们是中国智慧的实践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山已经把你们的英名,镌刻在峰岩上;海已经将你们的丰碑,簇拥在每一波涌起的浪尖上……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在这里庄严地将他们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写入此书,虽然在数以万计的群体中他们可能只是点点滴滴,但我相信,即便如此,这些仅凭我个人捡拾的“零散”音符,也足以让“闽宁经验”的时代协奏曲,呈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

  林月婵的名字已经在宁夏大地上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现在,我要说的这位“老马”,是接替林月婵出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一职的马国林。我采访马国林的时候他已经退休3年多了,然而他说他现在一直在忙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那些事儿”。“其实也都算不上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久久为功,才有了今天看上去巍巍长城一样的伟业。”马国林说。

  1999年,第一批到宁夏的挂职干部履职结束之后,马国林是作为省扶贫办负责人代林月婵去接这批8名干部回福建的。“那个时候,我们派去的挂职干部没有领队,所以省委组织部门和宁夏当地提出希望从第二批开始能够有个领队,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和协调挂职干部们的积极性。结果在选第二批赴宁挂职干部的领队时,我自己被选上了。这一选上,就把我跟宁夏粘在了一起,20多年里,我在福建、宁夏两头来回跑了100多趟。林月婵大姐说她像山海间的一只飞鸟,我跟大姐说,我就是后来居上的另一只飞鸟……”

  马国林后来担任了当时的固原地区常务副专员,分管农业和扶贫工作。马国林给我讲述了他第一次下乡的印象:“那天我和几个干部走了大半天山路,口干舌燥。走到一个村庄,见半山腰有户老百姓,就进去想要碗水喝。那百姓就给端来一碗水递到我手上,当时我看着碗里的水,愣住了,因为那水黄浊得闻起来还有一股腥臭味……如果在我们福建,那一定觉得是有人给你作恶,但在宁夏山区,这样一碗水就是当地百姓对你的最高礼遇了!”喝完这碗水的马国林,当时双眼满是泪水。

  “一是那水确实太难喝了,二是心里不是滋味。那个时候,我们福建那边连农民家都喝矿泉水了,他们宁夏山区的人竟然还在喝这样又脏又臭的污水。而且这样的脏水还像是宝贝一样不能随便浪费,你说心里难不难受嘛!”

  这揪心的事,让七尺男儿马国林想着法子要为宁夏山区和戈壁滩上的百姓解决饮水难的问题。“从这开始,我就在山与海的两头跑啊跑,尤其是每次回到福建,见人就作揖:帮帮忙,给口干净水给我的亲人喝!我这么一说又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我是在为宁夏山区和戈壁滩上那些喝不上水、喝不上干净水的百姓筹集打井的资金,所以几乎有求必应……”马国林的面子很大。

  打井的事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联席会上也被确定了下来。“我清楚地记得习近平同志还在会上特别强调,像为百姓打井的事要优先做、快速做、做到底!”马国林是这件事的具体执行者和领导者。

  2000年春节已过,六盘山上依然白雪皑皑,甘城乡的打深井战斗已经拉开战幕,那轰鸣的钻井声,震荡了整个山谷十里八乡的百姓。他们围着马国林和钻井机台,直愣愣地等着地底下冒出甘泉,因为“甘城”自有这名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就从没见过啥是甘甜之水……

  80余天过去,突然在6月26日这一天,一股清澈的甘泉从井底呼啸着喷出数米高……

  “甜水!”

  “甘城乡有甜水啦!”

  出水的现场情景,马国林说他前所未见:“整个乡都轰动了,甚至县城的人都过来看出水……有一个回族老汉,喝下第一口清纯的井水时,满脸流着泪,抖着双手过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直哭,而且一个劲地说着‘感谢共产党,感谢好干部’。当时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抓着老汉的手,跟他一起哭了好久好久……”马国林这样回忆。

  后来马国林干的事越来越多,他领队的那一期挂职干部和后来去的两期赴宁挂职干部,帮助当地完成了15000多口井窖建设和十几万亩保水、保土、保肥的“坡改梯”工程,改善了环境,农民收入也有了保障。“现在想来,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经我之手,从西海固那边带出了30000多名劳务人员到福建这边来务工和学技术,他们有的后来就留在了福建,有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你看,我手机里尽是他们这些人的信息,有几百号人了。现在还是一样,天天有人跟我联系。过去他们联系我,主要是碰到问题希望我帮助解决。现在他们说是有了好事向我汇报,其实是想让我这位‘山海之恋’的老红娘高兴高兴!”年过六旬的老马在他的“义务扶贫办公室”里,抱出一大堆信件和报纸,开始讲他和一起赴宁的挂职干部们那些难忘的“闽宁往事”。“一茬接一茬,就是一场24年没断过的接力,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回来……”马国林说到这儿,哽咽了。

  “他们更多人像雷锋和焦裕禄一样,一心一意为当地百姓脱贫攻坚办实事,成了当地人民群众心目中难舍难分的亲人和共产党人的形象代表。”马国林告诉我,如今宁夏许多县市政府,都编著了《闽宁扶贫协作纪事》,“那是24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史书,里面详详细细地记录了对口扶贫协作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更让人感动的是每位我们福建过去的帮扶挂职干部及支教、支医、支农队员和志愿者的名字都列在里面的‘英雄谱’上,这让所有参与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创造的‘闽宁经验’的工作人员都有种崇高的荣誉感。”然而我知道,镌刻在今天宁夏大地上的,何止是这些一个个简单的名字,只要稍稍在宁夏各地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如今,许多福建的地名,成了宁夏的村庄、集镇、学校、医院等的名称……仅在同心县,我好奇地稍稍记了一下,就有“石狮镇”“石狮职业中学”“惠安新村”“惠安住院大楼”“南安实验小学”“南安村”“南安社区”“安溪中学”“安溪敬老院”等数十个福建省泉州市管辖地区的相关名称。一问,原来都是对口帮扶同心县的泉州市出资兴建的。在银川、在固原、在吴忠、在中卫的许多县区,都有以福建各市县区名称命名的新村、新镇、新学校和社区、医院等单位,这些名称皆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产物,更是“山海之恋”的结晶,每一个名称后面,都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比如同心县石狮镇的建设,不说福建、宁夏两省区的领导一次次协商、会谈、定方案,仅石狮市与同心县具体实施操办这事的双方干部之间就不知有多少次来来回回的一次次“拉手搭背”,倾情注力。我听说,石狮方的黄源水(市委副书记)和黄水源(挂职到同心的常委)与同心方的王有才(县委书记)等领导之间的“握手”与“交道”,传出了一篇篇有趣的“恋情”:石狮两股“水源”,同心汇聚“有才”,于是就有了石狮镇。后来,石狮方面又派来何敬锡与林天虎两名才俊先后到同心挂职,这对“尽心(何敬锡)天虎(林天虎)”,通过各种努力,将石狮侨乡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先后为同心县建起希望小学、医院、镇机关大楼、农民养殖基地、劳务培训中心等公共设施。同心人感动至极,无以言表,于是一个个以“石狮”命名的新标识在同心这块离福建遥远的地方遍地开花,这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山海之恋最好的注解。虽然后来不再提倡这种冠名,然而如今留在宁夏大地上的这些“福建名”,足以让相关的闽宁两地人民建立起一层世代的亲情与血脉关系……

  是的,当一种情怀和一种情谊融入血脉之后,它便会升华为割不断的情愫。而编织成情愫的正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的行为与情感,人的行为与情感的缘由,则是人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后所迸发出的一种能量。

  (未完待续)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何建明
【来源】:共产党人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