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朔方文苑 正文

想干:犁开荒原创大业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乌金裂变的宁夏启示》连载之二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十三期 作者:樊前锋 发布时间: 2022-07-20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20720100156.jpg

  今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有自己的中试基地,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产业工人、优秀能源化工企业高管,打造宁东英才、宁东工匠、宁东头雁品牌,形成近万名高技能人才群体,占比接近最好的上海化工园区。然而,首个煤化工项目开建时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从挖煤卖煤转向现代煤化工完全是两个概念,也是本质飞跃。自治区党委、政府主持组建的新宁煤集团,是宁东开发建设的排头兵,以全国最大的煤制甲醇项目,拉开了煤化工建设序幕。

  荒原上,打开乌金裂变火焰之门的是甲醇人。

  姚敏,现年56岁,清癯消瘦,儒雅文气,宁夏大学柔性引进人才,相关领域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煤化工专家,他被业内誉为煤化工硬核人物。宁东首个煤化工项目上,姚敏担任了筹建处处长。无人才储备、无技术储备、无项目管理经验,他们必须克服一个个困难。这时的姚敏,对煤化工仅有粗略概念:以煤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将煤炭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成品,之后经加工形成一系列化工产品或石油燃料的工业。煤化工的发展在技术上主要有4条路线,分别是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和煤质电石乙炔。

  姚敏清晰地记得接到筹建任务那天的情景。2004年春季,他在北京大学参加一个培训班。有一天,宁煤集团的一位领导忽然来学校找他。两人没有地方可去,就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级通知,宁煤集团即将在宁东筹建第一个煤化工项目,已决定由你负责。姚敏听罢,吃惊得张大嘴巴。领导明白他的顾虑,鼓励说,这是企业转型要走出的第一步,大家都没从事煤化工的经历,今后只能边干边学。

  临别,领导从手提包里抽出两本书递给姚敏,一本是《甲醇操作问答》,另一本叫《碳一化学》。第二天一早,姚敏匆忙离京。回到宁东,他就任了宁煤集团年产25万吨甲醇项目筹建处的处长。

  “现在看,甲醇项目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困难很大,不但是宁夏的困难,还是国家的困难。”姚敏说,“宁东的煤化工板块,是从甲醇项目开始的。往下走,宁煤集团还规划了一系列大项目,最后推进到煤制油。当时,全国总共也没多少煤化工人才,自大庆出油后,我们国家在煤化工领域的探索停滞了。我带着4名挖煤的职工抡锤打桩,圈定了500亩工业用地。现场搭起几间彩钢房,我手里捏着2本化学书,忐忑难安。”

  横亘在甲醇项目现场与生活区宁东镇之间的,是8公里起伏的荒滩。他们住在简陋的生活区,把去项目现场叫上山。露天风沙大,他们吃饭用盆子盛菜,蹲在现场围成一圈。白天忙完工作,晚饭后还要集中学习跟挖煤不相干的新知识。

  兰志强是沿一条碎石土路来到甲醇筹建现场的。他到甲醇项目筹建处时,帽号编码是第24号。从生活区到项目现场,他骑一辆自行车,沿沙路蹦蹦跳跳地来了。他们当天的工作,是从甲醇现场至生活区的路上插彩旗,插出的一面面彩旗就是路标。没有一棵树的荒原上,太阳毒辣,他们很快被晒得浑身不停地淌汗。傍晚,斜阳夕照的柔光染红了荒漠戈壁,大地倏然散发出橘红色光泽。人影变得红彤彤的,像黄金般闪亮,又像大海波涛里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浪花。

  “坦率说,我们知识欠缺得很。”兰志强说,“我们甲醇项目开始时,频繁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供货商开会。每次和他们一起讨论时,他们嘴里冒出一些行业简称,我们根本听不懂。”

  兰志强没有避讳当年他们知识的匮乏。事业起步时大家对煤化工很陌生,因此闹出了很多笑话。开会,外聘专家说到杭氧和沈鼓,他们不明白。说到化二院、化六院,他们不知所云。其实,杭氧是指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鼓是指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些简称,在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之间早已是一种表述默契。

  筹建组、宁煤集团乃至自治区都能意识到,没有煤化工核心技术、没有项目建设经验,宁东的开发建设必须围绕人才,依靠人才,来解决一切的问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寻才、求才、纳才、育才。

  编制项目总体规划时,兰志强他们干不了。筹建处处长着急上火,说:“咱们不懂就要请老师,随时学,处处学!不能因为不懂而延误进度。”兰志强听完急出一身汗,与一名同事结伴去了河北,搬请一位郝姓专家。

  去时,兰志强在背包里塞满了宁夏枸杞。一路摸到沧州郝家,吃上了闭门羹。郝专家认为宁东项目很有吸引力,可郝家儿子坚决反对,说父亲年近七旬,颐养天年才是最大的事情。

  搬请专家并不顺利,就这么回去不好交代。兰志强不甘心,投宿在郝专家小区附近的一家小旅社。每天下午,他和同事准时去拜访一次,谈天说地,之后起身告辞。一周之后,郝专家跟兰志强来了宁夏。

  筹建处去外地搬请专家,时常会带上集团的人事处长。人事处长一去,能够灵活地给出政策。有一次,他们跑到停产的兰州煤气厂搬请专家。这家企业党委书记拿出技工花名册,逐一介绍。他们瞄准了一个叫李刚健的人。然而,这人已被陕北的煤化工项目请去。筹建组和人事处长一商量,决定把必用之人设法挖回来。

  几个月后,李刚健被引进宁煤集团,担任甲醇项目总工程师。时至今日,被礼聘的那一幕偶尔还会浮现在李刚健眼前——在沙尘滚滚的项目现场,他接受了任职命令。李刚健说,自己被抬举了,找到了归属感,胸腔里升腾的是一股暖流,是干事的集体对干事的个人的尊重。

  北京的、河北的、甘肃的、江西的……全国各地的专家都来了,半个中国的煤化工力量一时云集宁东,专注到一个项目上。

  为了留住特聘的专家和引进的人才,项目组花费了一番心思。当时现场条件艰苦,他们尽可能安排好专家的生活起居。比如,专家要来宁东工作,他们预先在生活区租好公寓,蔬菜水果放在冰箱,把擀面杖、切菜刀都备好,就连床单也给铺得展展的,纤尘不染。筹建组靠事业留人,靠薪酬留人,也靠感情留人。有些专家到了之后,就会提出解决家属就业问题,他们就近安排,孩子上学,也会通过协调教育厅解决。

  甲醇筹建处求贤若渴,为引进成熟的技术人才,他们从西走到东,从北走到南,在全国各地寻人请人,靠一双勤快的脚、夹一只公文包、对人畅谈一张蓝图。遇到要找的人,他们说:“来我们宁夏吧!宁夏有大事业,有大平台。”

  筹建组育才的重要方式,是外派员工去外省区实习。让大家掌握相近工段知识,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实习,并非蜻蜓点水。外派实习的员工在节假日一律不得返回,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外派学习,一去外省就是两年。

  煤化工起步之初,在宁东看不见生产一线人员,他们都被派到国内的相关企业去实习。尽管新员工是从全国各地的高校招聘的,大多数是学化工专业的,有着相关的知识背景,但他们对化工厂没有任何经验。

  兰志强有个同事叫王凯,那几年,任务是不停地到全国各地出差。王凯四处检查外派人员实习情况,一方面对实习人员进行慰问并及时处置遇到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对实习人员进行考核,以此督促并提高学习效率。王凯每月去几个地方跑一遍得花20天。

  齐鲁石化是个知名度很高的老国企,甲醇人称其老大哥。当接到接纳宁夏实习人员的请求时,这家企业毫不犹豫地敞开了胸怀。齐鲁石化离城远,附近的生活区全搬空了,职工下班后乘坐通勤车回城。宁夏300名学员进城不便,索性就近住进街道上一些无主的空房,集中管理,有利于安全保障。实习是艰苦的,考核是严苛的。考核,不会因为生活条件差而打折。

  考核得“过八关”,涵盖安全关、操作关、流程关在内的8项。定期考核,是筹建组的一种制度安排,筹建组长带头“闯关”,全体干部职工都要顺利过关。如果高管在考核中不过关,首先会受到批评和通报。

  宁东人敢干的底气,既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更有来自对人才的尊重、吸纳和运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寻才、求才、纳才、育才,使各种人才为我所用,是宁东首个煤化工项目得以成功的保障。这种努力,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的技术力量。此后,在合理的人才流动中,这批有为之士扩散到各地,成为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中流砥柱。

  王吉山和魏东霞是宁东基地第一对新人。他俩大学一毕业,远离家乡,投身宁东。结婚时,双方父母都没来,是甲醇筹建组给他们办了一个简朴而热烈的婚礼。为铭记这一重要时刻,他俩在儿子出生后,为其取名王甲醇。2007年秋,第一批900吨甲醇被运往华东。这次甲醇外运,标志着宁东首个煤化工项目的建成。

  ……

  聆听着能源化工人的拓荒故事,我们想到最多的是2本工具书:《甲醇操作问答》和《碳一化学》。这2本泛黄卷页的工具书,是拓荒者最初的知识启蒙。1个筹建处处长带着4名职工,怀揣2本化学书,这种敢拼敢干的气概想来叫人感动。当我们参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宽敞明亮的展馆时,忽然就想,这2本亲历了开端与创造、见证了无畏与勇气的工具书,是不是也应该陈列在展厅的某个地方呢?G

  (未完待续)

  (作者系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谢 斌


>>><<<
【作者】:樊前锋
【来源】:《共产党人》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