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朔方文苑 正文

村庄的礼仪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十九期 作者:崔继鹏 发布时间: 2022-10-16 | 打印 | 字号:TT

  那年初秋,天气格外地好。

  正值秋收季节,人们忙着收割庄稼,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我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件大喜事——18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首府的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陶醉在喜悦中,激动、兴奋、欢喜……父亲请左邻右舍来吃“升学宴”,带着我辞谢前来捧场的亲朋好友,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开学的时间到了,父亲丢下手中的活到县城给我买了去银川的长途汽车票,并提前一天送我到县城住宿,以免我错过凌晨五点钟发出的唯一一趟开往银川的长途汽车。

  第一次出远门,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背上背包出了家门,看到村口已经挤了一群人,大老远就给我打招呼,热闹的场面好似过年。乡亲们的祝福和叮嘱像春风拂面,既亲切温暖又意味深长。鞠躬是我给乡亲们的最好的礼物。我握着他们粗糙的手,低头说着道谢的话。“好男儿志在四方”“男儿有泪不轻弹”,父亲拍着我的肩膀,叮嘱我要坚强,在外照顾好自己。我不敢正视乡亲们,把头转向远方,害怕自己会情不自禁掉眼泪。不知不觉中,东家一袋瓜子、一袋糖果,西家几个鸡蛋、几双鞋垫……我和父亲的手里、怀里塞满了各种物品。一件件礼物把行李包塞得鼓鼓囊囊,也把我的心里填得满满当当。

  以往,是我跟着村里的人欢送别人家的孩子。这次,村里的人以同样的方式隆重地欢送我,村庄以它最高的礼仪送我走出大山。

  我的家乡南村地处六盘山下,这里民风淳朴,尽管村里人的祖辈来自不同地方,乡音不一、出身不同、礼俗相异,但长期以来人们安居乐业,邻里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形成了礼尚往来的风俗。一旦谁家有子女考上学、参军、立功的好事,村里人必定搞个仪式来欢庆,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风俗。这种气象让十里八村的人都羡慕和向往,更让身临其境的游子魂牵梦绕。

  南村刘老汉的大儿子大旗,魏背锅的四儿子福娃是同一年入伍的兵。当红纸喜报送达南村,村上两个小伙光荣入伍的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第二天清晨,南村鞭炮不绝,大旗和福娃披红挂彩,乡亲们以隆重的仪式欢送他们入伍。山里娃穿上橄榄绿,意气风发,身板如同杨树一样挺拔,稚嫩的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大家敲锣打鼓,一路簇拥着将两人送到县城。

  几十年来,村里考出去的学子中,上研究生的、到大都市工作的比比皆是。参军的青年,在部队的大熔炉中成长,有立功受奖的,有考上军校的……一条条喜讯,一个个荣誉,让村庄的人引以为荣,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他们教育年轻人上进的生动事例和鲜活教材。因为这些年轻人是村庄的骄傲。

  我常常沉浸于村庄的那些美好的回忆中,往事静静地从我的记忆中流过,脑海里镌刻着故乡的小溪、古树、井台、巷道……一件件往事、一个个故事,珍藏在我厚厚的笔记本里和相册中。村庄的礼仪,是一种价值维系和道德传承,体现着家乡父老的价值追求。无论这种仪式举办得大与小、长与短,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仪式让人们感受到了最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团结与友好。

  村庄里的仪式,是一种风尚,是对美德的弘扬和文化的传承,是这片土地上最深沉最美好的记忆。G

  (作者单位: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谢 斌


>>><<<
【作者】:崔继鹏
【来源】:《共产党人》第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