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图片头条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为世界打开红色中国大门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8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发布时间: 2021-04-30 | 打印 | 字号:TT

《红星照耀中国》不同时期的中文和英文版本.jpg

《红星照耀中国》不同时期的中文和英文版本


QQ截图20210430171139.jpg

“抗战之声”  陈军/摄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经宋庆龄介绍,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并首次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团结带领广大受奴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为寻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报道了英勇的红军将士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流血牺牲的感人事迹和他们在西北书写红色中国未来的无悔追求。

  今天,当我们翻阅这本不朽的著作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部作品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就是在宁夏同心县境内采写完成的。

  在豫旺的日子里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与祖籍黎巴嫩的好友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经西安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所在地保安,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采访,拜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8月16日,斯诺一行到达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豫旺县(今宁夏同心县)豫旺堡(今同心县预旺镇)。在豫旺堡,斯诺一行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和广大西征红军将士的热烈欢迎。红军在红一军团二师驻地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各师团都派代表参加,开国少将卢仁灿受师部指派,专程送来两匹战马,用于美国朋友采访使用。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等红军将领出席了大会。在大会上,斯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说:“诸位英勇的同志们,在你们的热情欢迎中,我万分激昂(动)和荣幸。”

  “我今天替你们照了红军的活动照片,我将带到全世界去传播,使全世界同情你们的人——广大的劳苦大众,尤其是你们的同志兴奋鼓舞。”他说,“你们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拥护你们。我这次是要把你们这几年艰苦奋斗的经过告诉全世界无产阶级,最后你们应更努力用中国革命的模范来推动和领导全世界的革命。我们高呼:中国革命成功万岁!红军胜利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斯诺的演说词,被当时驻扎在杨家堡子的红军战士摘要登在墙报上。

  在豫旺堡,斯诺多次与彭德怀司令员交谈,彭德怀向他介绍红军的战略战术和自己的革命经历。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斯诺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他对彭德怀的印象。“我承认,彭氏给我的印象极深,在他的行为和谈话中,我觉得他的性格,在中国人中特别坦白,具有爽快和正直的品质。这是我极喜欢的。”经彭德怀介绍,斯诺结识了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并赴军团所在地下马关采访。在下马关他们多次深入交谈,于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陶工徐海东”便成了精彩的章节之一。在下马关,斯诺还采访了红军举办的“回民训练团”,书中热情描述了回族战士的骁勇善战。他还和马鸿逵军中投诚人员交谈,了解宁夏人民在军阀官僚压迫下的悲惨遭遇。8月28日,斯诺深入前沿阵地到下马关红城水采访,参观防御工事,询问红军指战员战斗生活情况,并对当地的优美风景作了生动描述。

  在豫旺堡期间,斯诺对当地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在民族地区严明的纪律作了详实报道。他详细采访筹建回民自治政府和代表选举以及决议执行情况,称这是他“在宁夏看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在豫旺堡,斯诺将自己一个多月的所见所闻都收入了《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陶工徐海东”“红小鬼”“行动中的统一战线”等重要章节,几乎占了整部著作的三分之一。采访期间,斯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有已成为经典的被称为“抗战之声”的红军小号手,有彭德怀在马背上的英姿,有徐海东在下马关箭楼上自信的微笑,有年轻的指挥官杨得志和欢迎美国朋友军民联欢大会等精彩瞬间。这些精彩的文字和照片,成为我们研究红军西征弥足珍贵的资料。

  9月初,斯诺随西征红军总部从豫旺堡西进到吊堡子,他用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从9月1日到9月6日每天行军、宿营中了解和观察到的各种情况。采访结束后,他经甘肃回到保安,后经西安返回北平。

  世界看到了照耀中国的红星

  作为第一个采访西北红区的西方记者,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就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地向北大、清华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北京燕京大学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斯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红军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西北。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该书,书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视野中。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在短短的10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了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中译本出版后,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西行漫记》中多处记载回民自治政府情况,当时正值法西斯妄图称霸全球的二战时期,斯诺把中国共产党在宁夏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介绍给世界,为纷争混乱的世界带来了一股和平的清风。

  斯诺的西北之行,准确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抗日态度。在豫旺堡他以极高的思想敏锐性,记述了红军的坚定信念、群众基础和西北的革命形势,他笔下的中国民众一改被外界长期定义的愚昧麻木、任人欺压、受人摆布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勇于斗争,对自由和解放有着热烈期盼和强烈追求的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是正义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证词,一经出版,就被世界各国的著名媒体译成十几种文字广为传播。斯诺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成功采访,使其被誉为“国际上最早发现这颗红星的人”,更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希望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北。

  《红星照耀中国》里缺席的马海德

  同是宋庆龄介绍,同是地下党组织安排,同时进入被封锁的红区,又是生活中的朋友,可是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斯诺对马海德的行踪只字未提,人们只知道和斯诺一同到豫旺堡的还有一个外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这似乎是一个谜。直到1986年8月,同心县在庆祝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同心县党史专家杨文元先生受县委委托,进京采访有关革命老前辈,拜访了开国元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程子华告诉杨文元,随斯诺一同进入红区的另一个外国人叫马海德。在程子华的帮助下,杨文元采访了马海德。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谜团渐渐得以揭开。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生于美国。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海德姆来到上海,亲眼见证了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年轻的海德姆决定留在中国,支援中国革命。

  1936年6月,和斯诺一同到达豫旺堡后,马海德就和红军医生戴济民(回族)、钱信忠一起,为当地群众治病,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信赖。

  当杨文元询问《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没有记载他的事迹时,马海德说:“那是我特意关照的,因为那时我决定留在苏区,而当时的政治形势还不允许我公开去向,同时,我认为,对我这样一个刚参加革命的普通战士来说,完全没有报道的必要,所以我请他删去了所有提到我的地方。”这些都在当时担任斯诺翻译的原外交部长黄华撰写的《随斯诺访问陕北和目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一文中,得到了证实。斯诺采访结束,离开豫旺堡回北平,马海德则随红军到达会宁、将台堡,亲眼见证了三军大会师。

  1937年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担任过卫生部顾问等职务,当选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曾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两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斯诺,用自己战斗的笔墨为世界打开了红色中国的大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也因此不再孤立封闭。他们当中的另一个人马海德——把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后半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斯诺和马海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文参考《西征丰碑》,政协同心县第十届委员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来源】:共产党人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