踊跃支前:十三年赤诚向延安
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 陈静/摄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26年,宁夏就建立了我们党的组织。红军长征和西征都曾转战宁夏,之后宁夏又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
伟大的红军西征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场历时几个月的征战,在实现党中央战略决策的同时,也给宁夏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红色资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项国家基本制度的首次尝试,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块革命根据地,即陕甘宁边区盐池县;一本影响世界的书籍中关于红军在宁夏的精彩描述,即《红星照耀中国》。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在党的奋斗史上影响深远,其中,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从1936年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同革命圣地延安一样,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历了13年风起云涌的烽火岁月,是延安精神的重要践行地之一。
1936年6月21日,红78师在师长韩先楚的指挥下,一举攻克盐池县城,盐池县宣告解放。1937年11月9日,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令,成立三边行政分区,归边区政府直接管辖。此后三边分区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延安、绥德、三边、关中和陇东5个行政分区之一,直到1949年9月27日撤销。期间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中宁夏的唯一一个县,被誉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大门和前哨阵地,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和富源,支前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边区的经济中心 抗战的后勤基地
1936年6月下旬,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来到刚刚解放的定边、盐池主持开展经济工作。毛泽民在近半年时间里,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时纠正定边、盐池在打土豪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帮助建立消费合作社,组织当地农产品运往外地换回军民急需物资;组建经贸机构,为推动边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937年8月,国民经济部在《新中华报》(《原红色中华报》)上向全边区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通知,此后成千上万的边区干部、战士和当地百姓投入到盐湖从事打盐、运盐生产。
1937年12月4日《新中华报》报道:盐池人民共募集羊皮700多张,袜子512双,手套188双,大洋400余元,作为送给前方抗日战士的慰问品。1938年10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响应朱德总司令号召,盐池人民积极动员,除了超额完成6万双毛袜、手套慰劳八路军战士任务外,商会还募集羊皮缝制皮衣142件,商会甘草庄7天募集军鞋500双,支援八路军抗战。1942年3月,盐池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妇女600名,购买、制作纺车200辆,组织城市妇女48人,分为8个小组,投入纺线生产,迅速掀起纺毛线高潮。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重包围封锁,边区财政极度困难。盐池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依托食盐、皮毛等资源优势,开展了以开荒种地、产盐运盐、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大生产运动。1940年10月13日,《新中华报》刊载了朱德总司令《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文中指出:“发展边区经济的基本环节,在于适应环境的需要,积极开发边区的资源,首先应当大量地提高盐池的盐的产量和发展边区毛纺织工业。”1941年5月18日,中共西北局《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中指出,食盐产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于关系到边区的生死存亡”“运销食盐是党和边区人民迫切的中心任务”。边区政府组织成立了食盐督运委员会,实行“官督民运”的运盐政策,委任军队负责人为5路运盐司令。1942年,三边专区还专门成立了“盐业中心局”,专门负责打盐、运盐、销盐的工作。
1941年9月,盐池进步商人靳体元、杨华亭等人商议创办工厂,支援抗战,受到边区政府的肯定和大力支持。1942年2月工厂正式成立,命名为“元华工厂”。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为边区军民和前线战士共制作衣胎、被胎、毡帽、毛毡、毛毯等产品12万件(每件5条)60万条,以及大量的毛袜、手套、军鞋等。这一时期,延安许多军民头上戴的毡帽、身上穿的毛衣、皮袄,晚上盖的被胎大多都来自盐池的元华工厂。
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总结三边地区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方面的重要贡献时,这样评价:“三边是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富源。”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盐是边区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池以交换外货,相当大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3年5年间,从三边盐池运出的食盐约有126.3万驮,合计约12.6亿公斤。这些食盐被通过各种渠道运往周边国统区,换回粮食、布匹、药材、通讯器材,对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缓解经济困难,为陕甘宁边区的各项建设和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1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进攻的近况》一文中指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
除了食盐以外,盐池滩羊作为地方特有的资源,在繁荣边区经济,支援抗战中也发挥积极作用。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应由政府从盐池买一批‘滩羊’,发给羊多农家配种,每一头公羊可配二十只母羊。这种羊毛很细软,且每羊年产二斤。”“我们如能认真实行以上各种办法,边区的畜牧会有更大的发展,希望建设厅及各县同志加以注意。”如今,盐池滩羊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驰名全国,滩羊产业也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中共盐池县委机关旧址(麻黄山乡李塬畔村) 陈静/摄
支前抗战的前沿 反摩擦的前哨阵地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政治中心。三边处于陕甘宁边区的西北前哨,战略地位尤为重要。1938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在《关于抗战动员给三边特委的指示》中指出:“边委对三边形势的估计,认为在地理上是日寇进攻陕甘宁三省的军事上的焦点,所以我们要保卫边区,保卫西北,首先要保卫三边,我们应为保卫三边而血战到底。”抗日战争时期,三边分区东、西、北三面都被国民党部队所包围,同时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限制和阻止边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三边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反摩擦、反封锁、反清剿斗争。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将胡宗南3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留在陕西,与马步芳从南面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西面是马鸿逵、马鸿宾部队10万大军,马鸿逵陈兵边区分界线上,形成长达200公里的封锁线;北面有邓宝珊、高双成的部队和章文轩的部队。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制造各种反共摩擦和纠纷,三边分区带领盐池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有理有节地开展对敌斗争,为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保卫边区,浴血奋战,机智周旋,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定(边)盐(池)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
民族工作的桥梁 国统区工作的基地
1936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为了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对蒙古地方工作的开展,决定在盐池成立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蒙古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直接受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下设回民和蒙民两个工作部。蒙民工作部驻定边,回民工作部驻盐池,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游击武装。盐池又开始担当中国共产党开展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角色。
1941年12月,三边分区党委为了便于开展对宁统一战线工作,决定成立中共盐池县委统战部。1942年9月4日,中共三边分委研究决定成立中共金(积)灵(武)工作委员会(又称河东工委),工委驻地设在盐池县曾家畔。1945年3月,三边地委决定在盐池建立中共河东工作组。1946年6月17日至21日,三边地委在定边县城召集余庄子、红井子、三段地据点干部会议,宣布宁夏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撤销河东工作组。194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宁夏工委和伊克昭盟工委合并为宁绥工委,隶属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与三边地委合署办公,对外称三边地委统战部。1948年8月3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撤销宁绥工委,分别成立宁夏工委与伊西工委。1949年8月上旬,宁夏工委在西湾(今盐池县大水坑镇李伏渠行政村)召开会议,形成了《宁夏工委对接管宁夏工作的初步意见》。1949年11月30日,中共宁夏省委正式成立。
13年峥嵘岁月,13年伟大贡献。13年间,盐池作为三边地区的前沿阵地和西北门户,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13年间,盐池青年参军参战,勇上前线,浴血奋战,屡立战功;13年间,盐池革命群众不怕吃苦、不懈努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建设成果,不仅供给了边区人民,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和西北解放战场,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特别鸣谢:盐池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宁夏简史》,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宁夏抗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宁夏中共党史学会编著。)
责任编辑:徐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