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正文

不懈奋斗 逐梦幸福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7期 作者:本刊记者 何青芳 发布时间: 2020-09-15 | 打印 | 字号:TT

养羊使马天志摆脱了贫困.jpg

 养羊使马天志摆脱了贫困 

梁云(右一)和参与演出的村民交流.jpg

 梁云(右一)和参与演出的村民交流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的伟大号召犹在耳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4年后总书记再次视察宁夏的殷殷期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现如今,不懈奋斗已成为宁夏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共同姿态。

奋斗赢得幸福来

  2016年4月,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户;2017年年底,满足脱贫退出条件,顺利脱贫;2018年,新建住房130平方米;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谈起4年间自家生活发生的巨大改变,马天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42岁的马天志是中宁县喊叫水乡贺家口子村村民。4年前,由于既无发展资金、又无致富产业,妻子的大部分精力用来照顾3个残疾孩子,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面对生活的困境,马天志并没有退缩。他辛勤劳作,除了种植几十亩土地外,还经常起早贪黑外出打零工,竭力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用度。

  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马天志,借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率先新建了15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圈棚,通过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购买了育肥羊和基础母羊30余只,在养殖经验丰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利用“基础母畜”补助等各项惠民政策积极发展养殖业。在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他还承包了20多亩地种植红枣,年产达6000多斤,成为本村红枣种植大户,并发展红枣贩运产业,多渠道增加收入。2017年年底,马天志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多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吃水不忘挖井人。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的马天志心里明白,如今自家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马天志把养殖经验传授给更多的村民,带领大家一同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在他的带领下,贺家口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真、贺学龙,还有周边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家致富,同奔小康。

  “家里的境况不好,更应该拿出勇气加油干,尤其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这么好的情况下,只要自己奋斗就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亲身的经历让马天志更加明白奋斗的可贵。如今,住上新房的马天志,家里的羊群已经壮大到100多只,他还买了一辆卡车,正精神饱满地走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脱贫路上的“多面手”

  7月10日清晨,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文书、团支部书记于彩红放下手中刚统计好的村民积分核算表,走向新旗村“家门口”综合便民服务站,又开始了她一天的忙碌。

  在村民眼里,今年33岁的于彩红既是“家门口”综合便民服务站里那个业务熟练的办事员,也是实施积分卡制度最公正的积分核算员,还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小于老师”……不经意间,于彩红成为解决村民操心事、烦心事的“多面手”。

  “村民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想为大家伙儿做点实事。”怀着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2017年9月进入新旗村村委会工作的于彩红踏上了为村民服务之路。

  多年生活在农村,让于彩红对贫穷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深知穷根不除,就没有幸福生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于彩红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为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挨家挨户走访,实地了解村民的情况,确保不漏一人;为了消除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她深入到村民中,一次又一次为贫困群众解读相关政策,点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一点一滴的付出,换回了幸福的回报。截至2019年底,全村48户建档立卡户206人,已脱贫47户2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0元。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识。”脱贫攻坚战场上于彩红不遗余力,乡村振兴中她更是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记在心中,落在实处。

  2019年年初,兴盛乡创新推行“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新旗村成为试点村。于彩红深知这是改变多年来村民自治意识比较差、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参加公益活动不太积极、婚嫁彩礼比较高等不良陋习,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时机。她主动请缨,牵头完成了积分制度的建立、积分细则的制订,还承担了村民每次的积分登记和积分情况汇总、定期公示工作,为积分卡制度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爱心公益超市”是积分卡制度顺利实施的有效载体,新旗村“爱心公益超市”从建立到运营,倾注了于彩红太多的心血。超市缺少经营人手,她就劝说丈夫担任超市的管理员。超市缺少物资,她就写申请、打报告、联系厂家,确保超市物资的正常供应……在她的努力下,新旗村“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如今新旗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遍布全村,村民自治的热情被充分激发。2019年新旗村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该制度也在固原市得以推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我将竭尽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怀揣梦想并充满信心的于彩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干劲十足地继续奋斗着。

逐梦文化的庄稼人

  6月13日上午,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梁云文化大院里锣鼓阵阵,热闹非凡,来自四村八乡的村民们正在享受着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跟着锣鼓的节奏,仪程官颂唱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欢迎词,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这样的演出在我们文化大院经常举办。平时大家伙们都喜欢来这个地方,在这里可以尽情吹拉弹唱,一展风采,还可以挥毫泼墨,欣赏刺绣、剪纸等,而且我们这可藏着不少‘身怀绝技’的草根艺人呢。”梁云文化大院的创办人梁云自豪地告诉记者。

  “他能着呢,皮影戏、唱秦腔、拉二胡、打快板样样都会。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从来不藏私,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全身心传授。”在村民眼里,梁云不仅是一个有才的人,而且是一个传播文化的人。尤其是他对文化的那种热爱,更让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67岁的梁云曾经是一名木匠,凭借精湛的手艺,他成为村里致富能人。13年前,热爱皮影、唱戏的梁云开始筹划建设文化大院。自费购置乐器、改造自家庭院、彻夜不眠地制作皮影、学习扬琴、干鼓、电子琴……当锣鼓声响起,大院里传出浑厚的秦腔声时,倾注了梁云的心血和承载着他的梦想的文化大院逐渐成为村民们的一方精神乐土。

  因为梁云的坚持和努力,文化大院开始闻名乡里。2012年,在原州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梁云文化大院挂牌成立。2013年梁云文化大院设立了宁夏第一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受到区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梁云文化大院先后被自治区命名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传承基地”“皮影文化传承基地”和“原州区刺绣艺术培训基地”。

  文化的感染力势不可挡。在梁云文化大院的带动下,短短几年间,原州区农村文化大院雨后春笋般地增长,一大批草根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目前,原州区已经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000多名草根艺人。文化大院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过去农闲时节三五成群蹲墙根说闲话、打麻将、玩纸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村民开始喜欢上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的生活,日子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

  “村民生活上富裕了,精神上更应该富裕起来。建文化大院,既圆了我自己的‘文艺梦’,也让村民们享受到快乐、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从我心里来说,我的小康梦也就实现了。”眼看着文化大院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中歌唱着新生活的美好,享受着文化带来的快乐,梁云欣慰地说道。G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何青芳
【来源】:共产党人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