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正文

夯实集体经济基础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期 作者:固原市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 2020-11-03 | 打印 | 字号:TT

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探索“支部+企业+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图为板蓝根种植基地。.jpg

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探索“支部+企业+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图为板蓝根种植基地。

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致富带头人领办红梅制衣厂,带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jpg

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致富带头人领办红梅制衣厂,带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为培育富民产业、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积极作用,是固原市组织部门的政治任务和使命责任。

  固原市现辖4县1区,共有62个乡镇、794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7月底,794个行政村累计实现收入1.21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行政村全覆盖。其中,收益50万~100万元的村有4个,占0.5%;10万~50万元的村有194个,占24.43%;5万~10万元的村有286个,占36.02%;5万元以下的村有310个,占39.04%。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带领下,全市乡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正在积极稳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发展意识,密切了党群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创新发展模式 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资金投入。2016年以来,固原市累计整合投入集体经济发展资金8.1亿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配套4.19亿元,市、县(区)财政整合资金1.89亿元,整合其他资金2.02亿元,共扶持794个行政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直接带动25.9万群众受益,87个集体经济组织已实现股份分红,累计为7.6万多名群众分红601.1万元,人均78.2元。

  经营模式。一是股份合营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或“村集体+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经营实现创收的村有317个。西吉县兴隆镇小段村、陈田玉村先后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金200万元量化入股宁夏源龙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支持企业用于畜禽粪污腐熟处理,企业以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做抵押向注入村签订抵押合同,镇政府聘请专业会计师对资金规范运营进行监督管理,每年为村集体至少分红10.5万元。二是服务创收型。通过紧盯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创办农资、农机、劳务、旅游等服务实体实现创收的村有172个。原州区张易镇驼巷村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60万元购买了收割机、覆膜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及配套机具13套20台,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村民,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至少5万元。三是自主经营型。通过盘活村级闲置的办公用房、仓库等,流转农民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实现创收的村有327个。彭阳县古城镇皇甫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艾草1670亩,开发艾宝产品20多种,仅2019年销售额达30多万元,集体经济创收11万元。四是投资分红型。集体经济组织将扶持资金直接投入到经营状况好、有经济实力的本地企业或大型合作社,约定收益率,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固定收益。采取这种模式的有239个村。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六盘山镇什字村等25个行政村将3200万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金分别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娅豪滑雪场等22家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每村每年可获得固定收益6万元。

以“六抓”统领全局 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活力

  抓思想引领,树牢发展新理念。一是厘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构建“五美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集体经济优化升级,打造有机统一的利益连接体。二是打破村庄界限、条块分割,科学划分产业发展功能区,构建连片开发、村庄联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三是积极探索在土地资源融合、人才资源融合、工商资本融合、产业融合上做活文章,把各方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集成放大效应,打造集体经济发展升级版。四是坚持强村与富民有机统一,引导建立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集体经济运行措施和收益分配使用机制,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支部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气神,农民更有获得感。

  抓责任落实,凝聚发展新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抓好集体经济工作。先后出台了《固原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权分置”+监督权)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推进。二是建立固原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压实责任。形成了“党委统领、部门联动、乡镇主导、村级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实效。各村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确定方案、制定章程、利益分配、管理制度”7个工作程序的基础上,注册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94个,由村党支部书记或班子成员任法人代表,并选举产生了社员代表、理事会、监事会,做到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议。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施行效能目标管理考核。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凝聚起了三级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

  抓组织保障,激活发展新动能。一是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建基本制度,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领导核心地位。近年来,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48个,对511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任职资格进行“回头看”,清理126名,并及时补齐配强,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和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制度。先后调整配备村党支部书记91名,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244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830名。采取集中培训、普遍轮训等方式,市、县两级举办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39期,培训乡村干部8191人次,选派235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湖南、江苏、深圳等发达地区培训,着力提升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三是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将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帮扶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职责,充分聚合各种优势,共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抓模式创新,拓宽发展新路子。围绕全市“四个一”林草产业、“1+4”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隆德县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资金、资源和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同时吸纳农户、经营主体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构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凤岭乡李士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民主评议,认定股民286户1144人,将200万元股本按照500元/股标准折股量化,设置4000股(其中村集体占15%持股600股,村集体组织成员占85%持股3400股),作为年终分红依据;坚持多元化经营,对6幢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建成昌信农家超市、凤河醋厂、意兴油坊和小杂粮磨坊。2019年5个经营实体年经营收入156万元,实现净利润39万元,全村286户常住户(股民)户均分红850元。西吉县采取“组织联建、工作联动、产业联营、发展联手、事务联商”的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动贫困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平峰镇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统筹资源、盘活资产、整合资金,先后成立联合农机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循环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机具和机械设备,直接服务周边农田面积达1.5万亩,建成100头规模养殖场1处,辐射带动120户肉牛养殖户发展产业,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抓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以实施好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为抓手,带动全市794个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2019~2020年,各县(区)结合上年度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结果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采取村级自荐、乡镇审核、县级审定、市级评估“四步法”,择优确定了223个战斗力凝聚力强、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产业明晰、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实施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先后投入各类资金3.98亿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投入2.23亿元,市县(区)财政配套4887.1万元,集体经济组织自筹1亿元,整合其他资金2568.89万元。截至2020年7月底,项目已累计实现收入1315.45万元,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

  抓能人带动,打造发展新引擎。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6716名,用好5亿元产业担保基金,为带头人累计担保贷款26.25亿元。加强对致富带头人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累计从致富带头人中择优发展党员574名,1550名进入村“两委”班子。注重“两个带头人”之间的相互转化,把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和党组织带头人,引导致富带头人向党组织靠拢,全市“二合一”带头人达到457名。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通过实施集体经济“领头雁”工程,依托扶贫车间,引进本村致富带头人经营成熟的制衣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吸纳周边60多户贫困户家庭成员进企务工,实现了村集体创收和贫困户增收“双赢”。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探索出一条“产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致富新路子,由村党组织带头人领办经济合作社,将3000亩流转土地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冷凉蔬菜种植,带动本村200余名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年人均创收1.5万元以上。G 

责任编辑:章 立


>>><<<
【作者】:固原市委组织部
【来源】:共产党人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