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 正文

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推动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李文庆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01-23 | 打印 | 字号:TT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提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三个进一步”,担当新使命;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新路子;始终抓好“三个着力”重点,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建设美丽新宁夏。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推进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推动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概况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包括银川、石嘴山市全域,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卫市沙坡头区和中宁县,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土地面积28978.91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65%;人口449.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5.95%;地区生产总值3211.17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6.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45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8.12%。
全面做好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在全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题词精神为指引,坚持绿色转型、开创美丽宁夏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要求,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生态优先,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
  严守生态红线。加快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严守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开发区域,控制建设用地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确保资源、生产、消费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
  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沿黄湿地保护工程,开展沿黄河生态走廊建设,打造沿黄景观长廊。强化源头管控,加强清洁生产,完善环境污染联防共治体制机制。把沿黄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建设高标准生态廊道,筑牢都市圈绿色生态屏障。实施黄河两岸、贺兰山东麓、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和生态修复。
  保护母亲河,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水是生命之泉、农业命脉、工业血液,人类生存、发展的润滑物。宁夏作为黄河中上游地区,要加强黄河及支流、湖泊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改善河湖水生态质量。以岸线管控和水质保护为重点,以河长(湖长)制为牵引,以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着力加强水资源红线保护、水域岸线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入河湖污染物防治、流域水文化建设等措施,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和维护黄河宁夏段的安全。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开发区域,控制建设用地增长,以“蓝天工程”、水污染防治等工程为抓手,强化水土资源和大气环境治理、自然生态空间修复等。城镇空间要着重加强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农业空间重点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和土壤污染的治理,生态空间主要减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铁腕整治环境污染。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强化燃煤污染、烟尘污染治理,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污染、空气异味综合整治,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加快水环境污染防治,强化城镇污水处理,构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严控农业面源污染。
  共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强化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实施水、大气、土壤综合治理,持续提升沿黄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跨区域河流断面交接制。加快实施都市圈入黄排水沟整治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
  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牢固树立“资源有价”“生态补偿”的理念,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守生态保护、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国家补偿范围,实行最严格的林草保护制度,使生态补偿成为生态建设的有效保证和稳定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推动区域绿色化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绿色化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科学开展城市设计,建设城市绿带空间、水循环廊道、清风廊道,提高城市通透性。提高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涝排水垃圾固危废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执行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城市立体绿化,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镇建设,整治落后的镇容村貌,为农民群众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宁东国家级生态能源化工基地、沿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全域生态旅游基地,构建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绿色发展,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更加注重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脱贫富民为目标,推进全区农业布局生态化、标准化、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工业,优化工业布局,引导关联度紧密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自治区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明确现有各个区域、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和产业准入,加快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采用土地置换、政府补助等手段逐步将污染企业搬离市区,推动其向工业园区集中,减少市区环境污染,腾出空间和环境容量,扭转宁夏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趋增的产业格局。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按照产业集聚、链条协同原则,构筑以银川都市圈为核心,沿黄城市带为支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为主要产业带,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立足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构筑沿黄特色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品联动开发。坚持特色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用力,加强项目布局与园区功能调整同步发力,促进园区从数量整合向功能集成转变。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具有战略意义。围绕黄河流域宁夏段建设特色农业长廊,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城郊农业、休闲农业,打造沿黄地区“养生休闲地”“旅游目的地”“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推进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品质粮油”品牌建设,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化。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股权融资,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加大资源型产业绿色化技术攻关,以宁夏煤炭及相关资源为基础,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中心,推动能源清洁化转型,联动京津冀地区,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提升能源品牌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打造世界级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创造条件,加快开展煤炭中远期期货交易。攻克煤化工技术瓶颈,加快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引领煤化工高端化发展。
  培育和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产业。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赋予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以生态经济为指导,坚持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传统工业、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中融入旅游业的成分,围绕旅游产业内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构建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前向与后向拉动作用,促进全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
  (三)大力推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发展,完善集中供气、供热、供水、污水处理回用、固危废处理处置等配套设施,促进企业间上下游衔接、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使园区低成本、闭合式循环化发展。推动产业耦合发展,鼓励煤炭、煤化工、石油、电力、冶金等关联性强的重点产业发展循环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余压等循环再利用,提高企业就地消纳和转化能力。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完善政策和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推进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修复、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新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第三方监测治理、特许经营等环保服务业,推动形成新型服务供给体系。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
【作者】:
【来源】:《共产党人》2期